2025年4月30日,以“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价值 促进京西文旅融合发展”为话题的京西山水第三届妙峰山文化沙龙在妙峰山景区“齐天乐茶院”隆重举行。本次活动以轻松、幽默的漫谈形式,深入梳理妙峰山庙会中的“三香文化”(香道、香会、香客)等民俗基因。活动吸引了来自生态、文旅、民俗学、社会学等领域的近2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以多元主体的思想碰撞为研讨核心,共同探讨门头沟区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,为妙峰山庙会文化赋能、推动京西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教授、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谭杰主持。
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,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,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传统风貌,被誉为“华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”。在本次活动上,专家学者们观看了顺义区仁和镇吴家营万一善老会的秧歌、京西门头沟随意鞭、丰台辛庄腾跃开心舞龙队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武会表演,体会了妙峰山庙会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。
随后进入文化沙龙环节,与会专家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。首先,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卜希霆教授发言,他说妙峰山庙会是京西民俗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与传播,打造沉浸式文化产品,形成妙峰山IP,提升京西文旅的吸引力。
门头沟区文旅局原局长刘贵清在发言中强调,妙峰山庙会400年的传承,是国家级非遗项目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需将庙会传统技艺与旅游产品结合,形成特色产业链,带动村民增收。
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顾军老师,从非遗保护角度提出,要建立系统化传承机制,推动妙峰山庙会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中国民俗学会理事、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吴裕成,以天津口述史经验为例,建议深挖妙峰山庙会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,丰富文旅体验内涵,加大宣传力度,促进京津一体发展。
门头沟区文联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马淑琴老师,呼吁加强文学创作与庙会文化的联动,以文学作品扩大影响力。
北京林业大学曹新副教授详细介绍了“妙峰香道寻迹计划”内容,提出妙峰山香道是西山文化带的一部分,香道终点的金顶娘娘庙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文化信仰中心,辐射范围甚至可达海外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”通过“寻迹计划”普及传播香道文化线路遗产,逐步唤醒人们对香道文化保护的共鸣,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,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,从而推动妙峰山地区文旅融合发展。
原北京民协民俗专委会主任包世轩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高潮分别从民俗研究成果活化利用、景区空间优化设计角度提出建议,强调传统文化需与现代需求接轨。
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泽坤博士强调了艺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妙峰山庙会可通过增加艺术展、手工艺市集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,同时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经济动能。他提出,未来应整合多方资源,推动艺术与景区文旅深度融合,形成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良性循环,为门头沟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
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冉连起老师,以“薪火传承”为主题进行讲述。他谈到“在百年民俗调查之际,文化巨变之期,如何让妙峰山这座文化高峰香火更旺,成为大众的文化,要利用多种形式,包括网络传播(大V),讲好妙峰山的故事。采取多种文化宣传服务保障方式,交通安保商业服务保障方式,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,建设好妙峰山这座民俗高峰,从而提高公众的关注度,拉动旅游消费。
妙峰山花会协会秘书长、景区综合部经理赵东军在发言中介绍,景区正依托庙会文化开发特色研学路线与沉浸式体验项目,将联动周边村落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活动尾声,谭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,他指出此次文化沙龙的顺利举办,通过全方位探讨门头沟区乡土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,为 “京西福地” 品牌建设注入新思路。是民俗文化在保护传承利用中不断活化,焕发新光彩的新探索,是贯彻落实“文化兴区”战略和“美丽乡村建设”战略的重要举措。
未来,门头沟区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,以妙峰山庙会为载体,加大联动研究力度,不断推出创新学术成果,持续擦亮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品牌,全力打造 “京西福地”IP,为构建门头沟区文旅产业新格局,做出我们共同的贡献。